德國教育Vs.台灣教育!為什麼遇到新鮮事德國小孩都不會先害怕而是會想先嘗試呢?因為德國人是「給孩子翅膀, 讓他自己學會飛!」

朋友來德國出差, 來柏林拜訪我們, 跟我們過了一個週末, 第一天週六我和啤酒先生和先兩個小男孩, 我們四人搭火車到柏林市, 帶著朋友騎著腳踏車逛城市!我們就像個小自行車隊, 在柏林街頭探險自行車觀光城市概念!隔天, 星期天朋友再度來到我們家!參與了我們真實的德式家庭生活!

德國家庭很重視週末的家庭生活, 一起相處與陪伴是最好的假日模式!我們中午吃完了先生的招牌德國豬腳, 吃飽飯後, 德國家庭很喜歡一家老小散散步, 我們家附近有美麗的河和花園以及國王城堡可以小散步順帶帶朋友觀光一下, 我們就帶著朋友和滑著直排輪的男孩們一起去散步去!



我朋友也有個五歲的男孩, 在路上, 光看到男孩們直接滑著直排輪跟我們散步, 就已經相當好奇的也不斷跟我們討論「德國教育 VS. 台灣教育」的差別, 他說起他老婆覺得直排輪是太快速,刺激的活動, 希望小孩不要常玩, 他的男孩也是馬來西亞跟台灣的混血兒, 在他心中希望給孩子更多自由度學習,但也可感受到在台灣教育環境下的父母給孩童壓力或限制, 很希望探討與了解不同的教育成長觀點:像是德國的幼稚園教學內容, 小學教育體制, 以及與孩童的溝通法以及玩樂的限制性等, 我也常跟啤酒先生討論就我所看到的教育台灣小孩和德國小孩的差別. 因此很有心得可以分享!

*德國小孩自主性高, 從小就很能自主的表達意見
德國小孩很能表達自己的思想, 也很有主見, 尤其早在六七歲時期, 對自我意識開始有概念,這階段就讓他們自由表達想法, 這是很好的養成階段, 德國父母通常也不會強迫小孩做他們不喜歡的事, 像是不餓時可不用吃, 德國父母不會強規定或餵食, 德國教育觀念「自己都不願意被強迫, 所以他們不會強迫小孩」 , 同理心理解不讓小孩壓抑情緒, 喜怒哀樂都讓他們自然宣泄表達, 父母也可透過孩子情緒發洩的過程, 更可觀察小孩的變化與了解孩子真實遭遇到的狀況或內心世界. 相對台灣小孩可能會被告誡「不可以哭」或「不能生氣.鬧脾氣」等, 在德國小孩是受尊重的個體.  

*德國小孩被鼓勵自由探索,在生活體驗中學習
我對啤酒先生的小孩的第一印象:「兩個男孩倒掛在我們家門前的樓梯欄杆上, 而且愛到掛多久就多久」, 這是很有趣的地方, 我們可能早就擔心或制止了, 但漸漸了解這兩個男孩能攀爬的地方他們不會乖乖站著,  但從沒聽見先生說一聲「不!」, 不是啤酒先生不擔心他們的安危, 而是他會觀看有時提醒, 但因早先他們就生活中讓男孩們不斷的去嘗試各種可能性, 先生的男孩一個十歲, 一個七歲, 他們可以橫渡家附近的大人都要遊上個半小時的大湖, 他們可以六歲就自己滑獨木舟, 他們可以看到大樹就直接往上爬, 前陣子下雪時, 我們在家附近的天然滑雪場滑雪, 整個滑雪場大大小小的小孩非常多,但卻沒有半點哭聲, 不是摔不痛, 而是都認知這是玩樂的代價,摔倒了, 摔痛了摸摸自己還是爬起來繼續玩, 我說那是天然的勇敢練習場,自然在生活中體驗, 也都會自己挑戰自己的記錄, 都是潛在開發自己能力的一種方式!


*德國小孩不是在保護的環境下成長
你在德國可以看到社區或公園到處是小孩的遊樂園, 然後你會看到的小孩遊樂園充滿了冒險的感覺, 首先會看到很多沙地, 各種大小岩石, 和木造的攀爬的屋子或設施, 跟我們的公園軟墊和塑膠遊樂設施, 孑然不同!我跟台灣朋友說過這些設計, 他說:「你放心, 我的小孩一看到不會靠近, 會直接說“危險呦”」這聽來像是笑話, 但也反映了德國人認為小孩在玩耍中可以體驗各種可能的安全問題,這反而是訓練小孩可以透過體驗來學習不受傷: 不當的玩耍可以會疼痛或在玩耍中如何避免可能的危險發生, 反而是這樣小孩都更能控制自己的玩樂能力, 這就是德國認為最好的生活玩樂體驗. 相對台灣小孩較倍受保護, 連玩樂起來都會受限, 或被“眼神深深關注”,在德國的小孩感覺玩樂的自由度高, 啤酒先生是木工, 我們boys是拿起鑽槍幫忙鑽洞, 他們也想擔任重要角色, 他們會自知自己小心使用, 其實常想常看德國小孩的自我行動能力很強, 不僅是他們從幼稚園開始就是學習玩樂外就是各種體驗, 我們實在是擔心過度, 以擔心為出發點!當然亞洲或台灣父母要讓孩子做這些體驗前心臟都要練強一點! 


*德國小孩的順從自己內心,直覺好!膽大心細!
也許我們亞洲或台灣社會真的感覺多些危險, 所以我們從小被教育出門要很小心, 更不可跟陌生人說話等, 但在德國跟陌生人打招呼是很正常一般的事, 我反倒覺得這對小孩是好事!因為當小孩自然接觸外面世界的各種人, 他們可以運用天生的直覺感, 不好的人他們自然感覺怪異會表現回避!這就是直覺的養成, 我們從小的限制, 反容易讓自己常懷疑或失去直覺力的辨別!有一次我和先生在火車上, 遇到一群約十歲左右的小孩要去校外教學, 他們看著我翻閱著中文書, 有兩三個很默默靠近我, 默默觀察了一陣子後, 一個小女生開始跟我們簡單對話, 她說她觀察到我們中文書是直式的, 然後提高興趣開始詢問關於我的書, 也問起我和我先生如何溝通, 我先生說:「我們是用英文溝通」然後他們轉向我,開始跟我說起簡單英文問候以及我們各自握手介紹彼此的名字, 然後更多幾位小朋友圍過來, 這時候正是學校剛教他們英文的時期, 他們敞開心跟我說起英文, 然後連忙跟隨車老師說他們跟我說了英文, 孩子們感覺很開心也很自信!當我們要下車時, 是一群小孩跟我說再見!這一段過程, 我可感覺孩子們在直覺中可感覺到安全, 然後觀察, 然後可以擴展到跟陌生人自然連結或交談!真心感覺到與其跟孩子說「不」,不如讓他們自己養成自我的直覺判斷力!

這些都是我跟著男孩們生活, 感受到的德國小孩的不同, 第一個不同是你會覺得「德國小孩不是小孩」父母真的扮演從旁陪伴與教導的角色, 直到他們18成年, 在台灣已經有很多新一代父母, 開始偏向西式教育方式, 但有時候父母好像又迫於大環境下的整體壓力或教育模式,對孩童教育還是比較保護或強壓或有限制的教育方式, 德國人的整體意識都比較屬於自然成長派的思想模式, 用這樣的思維教育下一代, 自然會形成不同的成長過程, 我覺得這看到德國與台灣小孩的差別在於「小孩能不能全然做自己」,
最近有報導:連美國家長都想借鏡德國的教育,想了解德國人如何教導下一代!德國小孩是從生活體驗中學習與長大!這也是德國的人深植意識的「ORGANIC天然成長的概念」讓孩子是在自由意識環境下成長!

德國人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給孩子一雙翅膀, 讓他自己學會飛」,我的人生在去年開始了新的篇章,在德國從頭歸零,從新開始, 啤酒先生也給了我一雙翅膀, 讓我在德國~學習飛!